首页 产品 解决方案 费率与方案 服务与支持 关于优通 代理商入口
 VoIP知识库首页
 常见问题与技术
 常用术语
 协议标准
 NGN知识专题
?VOIP知识手册
 软交换技术白皮书
网络电话 > 知识库首页 > NGN知识专题

NGN下的思考与评论


文章来源:电脑商报

??? 在电信运营商基础设施投资下滑的情况下,诸多电信行业的系统集成商纷纷寻找新的发展机会。由此,NGN(下一代网络)进入到很多系统集成商的视野,并且受到了一些独立软件开发商的关注。这些渠道商迫切希望能够从NGN中寻觅到新的商机。

??? 目前,NGN建设还处在启动阶段,NGN市场则处于成长期。NGN的市场机会,不可能在一夜之间爆发,还需要长时间的孵化。NGN所带来的商机也很多,但其能否顺利破壳而出,也取决于NGN生态链中各方的共同努力。

??? 倡导网络的融合

??? 或许,在IT和通信领域,很难找到一个词比NGN更难以解释了。NGN的表面含义——下一代网络很容易理解,但是其内涵解释起来却非常困难,因为每家公司、每个机构、每个人对其的定义都不一样。

??? 简单来讲,NGN就是把现有的电话网、数据网以及其他网络集合到一个网络平台上,而这个网络平台是以IP为基础的,采用软交换等方式来实现。

??? Juniper网络公司中国区技术总监王卫认为,狭义的NGN就是单纯的软交换,即通过服务器+软件的方式来实现交换,从而代替传统的语音电话交换模式。与此同时,3G时代的即将到来,也提出了IMS的概念,即IP多媒体子系统,因此就需要一张统一的综合业务承载网,来承载各种网络应用。

??? NGN代表的是网络领域融合的发展趋势。融合则给IT和电信领域带来了全新的挑战和机遇。由于NGN将此前并行的企业网、移动网、固定网融合到基于IP的单一网络架构上,因此,将给各种类型的厂商和渠道商带来发展的机遇,包括网络设备、服务器、安全产品、应用软件等。


??? 发展前景广阔

??? NGN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多年前就已经被提出来。当时,随着三网合一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传统电信运营商参与到IP网络的建设中来,话音网络和数据网络的融合趋势已经开始表现。

??? IDC的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中国NGN设备市场的总规模约为20亿元,而2005年到2010年的年复合增长率为35.7%,到2010年,市场总规模将达到近100亿元。这个增长速度大大超过行业平均水平。

??? 在NGN的建设方面,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两家固网运营商走在了前列。王卫介绍说,中国电信在NGN方面行动最快,去年已经开始搭建软交换网络,目前其业务已经运营在这一新的业务承载平台上。

??? 电信运营商对NGN的热情关注,源于市场竞争的加剧。由于运营商的利润水平越来越低,因此,他们在积极地向基于IP的下一代网络转移。

??? 威发公司CEO陈锡强介绍说,以软交换和IMS为代表的两种NGN技术已经趋于成熟,相关应用已经被开发出来,而这两种技术也开始了融合的步伐。他强调,之所以看好NGN的发展前景,是因为NGN已经能够给运营商带来切实的利润。陈锡强还把NGN跟眼下人们关注的Web2.0做了对比。他认为,NGN已经拥有成熟的盈利模式,而Web2.0还没有,因此NGN更贴近现实。

??? 思科中国公司副总裁兼合作伙伴事业部总经理邵岩鸣则表示,尽管大家都认可NGN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但是不同运营商的准备程度还不相同——有些运营商已经开始进行了,而有些还在观望;总体而言,国外运营商的步伐更快一些。

??? IBM则认为,整个生态环境和产业价值链的建立是关系到NGN发展前景的关键因素。NGN以提供融合服务为主要目的,由于政策的规范许可,新一代的技术标准、应用开发的环境、使用者的经验和商业运营模式等都在探索过程中。

??? 神州数码网络公司常务副总经理黄坚则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随着2008年奥运会的到来,NGN也进入市场启动期。他建议,如果用户考虑在2006年底新建网络,可以考虑先在网络硬件方面支持IPv6,在条件成熟之后进行软件升级。

??? 产业链整合的机会

??? 每年数十亿的市场规模,使得NGN成为IT行业备受关注的市场。更为重要的是,跟传统的电信网络相比,NGN是一个非常开放的系统,因此各类产品、各类商家都可以参与到其中,都可以从中获得商机。

??? IBM大中华区电信事业部总经理俞伟认为,电信网络和IT技术之间的融合将促进很多新应用进入NGN。他介绍说,要把NGN从概念和框架发展成能够带来收入和利润的应用,运营商需要全新的融合基础设施。“在NGN领域,没有哪个厂商能够一手包办。IBM将提供一个平台,在开放的标准下,将各种NGN应用开发商集合到统一的平台上,为电信运营商提供优质的解决方案。”

??? IBM认为,NGN将带来三个主要的市场机会:终端和接入环境、ICT运营环境和行业应用。而NGN的建设不仅需要厂商提供设备,解决方案、系统集成和服务也是关注的重点。由于NGN应用倾向软件化,需要使用大量的服务器。

??? 显然,IBM希望能够从NGN中获得服务器的商机。而网络基础设备是NGN建设中被广泛用到的产品,其市场机会自然更大。由于NGN是开放的网络,安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因此,安全厂商和服务商也可以在其中大有作为。NGN可以带来丰富的应用,其中自然少不了ISV开发应用软件。系统集成商则可以提供上述所有产品的集成,当然要在NGN的建设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 渠道商的施展空间

??? 应该说,NGN不仅可以用于电信运营商的网络中,同样也可以被应用于企业市场。不过,目前NGN的市场机会大多还局限于运营商市场,因此渠道商的参与程度还不是很深。然而,在运营商NGN市场,渠道仍然可以发挥自己的作用。

??? IBM认为,渠道商在NGN的推广中将扮演资源整合的重要角色。由于NGN主要在于应用融合,由现有环境移植到未来的环境需要多方的协调和技术配合,因此系统集成商的作用非常重要。IBM甚至认为,各种类型的渠道商,如分销商、集成商和独立软件开发商等,可以形成一个价值链,依自有的优势占有市场机会,获得各自的利益空间。

??? 陈锡强也特别强调系统集成商在NGN建设中所面临的重大商机。他认为,在传统IT产品中,分销商处于供应链的主导地位,因为其物流作用非常重要;在传统电信市场上,则是由产品供应商主导,因为电信网络是专用、封闭的系统,只有厂商才了解;而在IT与电信相结合的NGN市场上,系统集成商将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技术和标准的开放,使得NGN市场同样走向开放,其需要对各种软、硬件产品进行集成,从而为客户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

??? 以威发为代表的系统集成商,已经在电信行业市场耕耘了多年,拥有很好的积累。作为威发的上游,邵岩鸣也希望自己的渠道合作伙伴能够积极参与到NGN的建设当中去。他认为,单靠传统的产品销售模式,渠道商肯定无法获得前些年的高利润;因此,渠道商必须抓住新技术、新应用的发展趋势,从新兴市场中获得商机。

??? 专业的网络厂商则更强调厂商和运营商在NGN建设中的主导作用。王卫认为,NGN的建设将以电信运营商为主导,而其他的商家将扮演配角。

??? 国内网络厂商眼中的NGN是以IPv6为基础的。中兴通讯认为,设备厂商在对技术和市场的理解方面,有大量的积累,而一般渠道商难以做到。因此,渠道商只能担任配角;随着有关经验的积累,有可能会产生一个NGN的渠道市场,但前景不是很乐观。

??? 神州数码则认为,目前的NGN项目都集中于电信市场,而企业市场还未启动。目前,对于少之又少的NGN项目,IT渠道商还很难介入。黄坚表示,要成为NGN的集成商,首先要成为综合性的服务商,而目前的网络产品渠道商跟这个要求尚有差距。不过,渠道商也不要认为NGN高不可攀,通常渠道商在厂商指导下实施2~3个项目后就可以独立进行项目后期安装、调试。因此,机会仍然存在。


??? 把机会变成现实

??? “成就下一代网络”,这是威发公司的经营理念,NGN在威发业务中所处的地位由此可见。陈锡强介绍说,威发已经做了很多NGN项目。目前,威发的业务有一半跟NGN相关。威发的NGN业务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NGN的系统集成业务,这重要是与思科合作进行的,为运营商提供网络设备的集成;二是基于NGN的软件开发,包括NGN综合业务开通系统等。

??? 软件开发是承载着威发未来的业务领域。威发软件研发中心成立伊始,就确定了面向新电信运营商、基于NGN 技术的 IP 平台应用软件的研发方向。同时,威发与思科在 NGN 应用领域展开紧密合作,于2003 年成为思科应用开发合作伙伴,致力于提供 IP 语音应用、 IP 计费、运营支撑等领域的解决方案。在NGN软件开发方面的投入,已经给威发带来了可观的收益。最近公布的财报显示,其前三季度的软件开发业务比去年同期增长了近五倍。

?? 与威发一样,亚信也是专注于电信行业的系统集成商,不过其规模和影响更大。亚信认为,由于互联网的渗透加深,传统语音业务被移动语音、基于IP的通信技术取代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而由于行业内竞争加剧,也使得客户成为市场主导,运营商利润空间缩减的压力变大。运营商转型的信号已经越来越明显了。“产业环境的变化,要求我们也要做出相应的改变”。因此,亚信提出的口号是与运营商一起转型。不过,亚信认为,运营商转型给市场带来冲击的不是业务变革,而是经营理念的变化;因此,转型中的运营支撑系统不会有大的变革,只会是以演进为特征。

??? 正是基于这种认识,亚信并没有把NGN当作单独的领域来看,而是仍然从应用的角度来划分自己的电信业务。不过,亚信的转型中,就带着非常强烈的NGN特征。

??? 在电信行业系统集成商深耕NGN市场的同时,一大批ISV也正在充分利用NGN给自己带来的机会。NGN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上面将会承载大量的应用,因此对应用软件有着巨大的需求,不少ISV即看好这一市场。在今年年中IBM举办的NGN巡展上,就有十多家ISV展示了自己开发的应用解决方案。

??? 显然,NGN的机会已经呈现,但市场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需求并未高涨;不过,系统集成商和独立软件开发商仍应该积极关注这一领域,适时进入。与硬件系统相比,NGN在软件和服务方面带来的商机更多,因此,渠道商应该加强在软件开发方面的投入。

??? 抢占市场先机的方法

??? NGN的出现,给SI和ISV带了机会,同样也带来了挑战。它要求渠道商必须提升自己的技术和服务能力,由此才能抓住NGN的商机。

??? 邵岩鸣表示,渠道能力的提升非常重要,思科一直在通过培训来提升渠道能力。思科还采取了一系列的渠道支持策略,比如专门针对电信行业的SIP激励计划。在此计划中,凡是能够提供包括NGN在内的电信行业解决方案的渠道商,都可以得到一定的返点支持。思科要求渠道商的解决方案中,只能有30%~70%的产品来自思科,剩余部分则应该是其他产品。这实际上是督促渠道商要具有整合能力,真正为运营商带来NGN的应用。

??? IBM认为,SI和ISV要想在NGN市场取得成功,必须具有资源整合能力,实现合纵连横——因为NGN 是运营商、多厂商、多解决方案的集成。

??? IBM推出了名为PartnerWorld的渠道计划,通过为SI和ISV提供销售和市场营销工具、技能构建课程、技术支持,帮助其拓展业务。

??? 作为一家在NGN市场耕耘多年的系统集成商,威发的经验更值得借鉴。陈锡强认为,要想在NGN市场取得成功,渠道商必须要有足够的耐心。威发早在五年前就开始了软交换产品的研发,做了大量的投入和准备,如今才结出了果实;因此,指望NGN能够给自己带来一夜暴富是不现实的想法。


?? 陈锡强同时强调,要想抓住NGN的商机,重要的是有一个好的上游合作伙伴。渠道商自己的积累毕竟有限,上游的支持可以大大提高自己的技术和服务能力。他表示,NGN是一个高投入的市场,不过,高投入可以带来丰厚的回报。

??? 由此可以看出,NGN对于渠道商来说,还是具有很高的门槛。要想在NGN市场上有所作为,必须要进行长期的投入,并且要注意提升自己的能力。此外,渠道商还可以密切关注未来NGN在企业市场上的应用,一旦有机会就可以快速切入,毕竟企业市场是渠道商更为擅长的领域。

??? 链? 接

??? IDC:影响NGN市场发展的主要因素


??? 中国NGN设备市场规模和预测

??? 2005年开始,随着运营商从小规模的本地试验局转战大规模的长途网和骨干网改造,中国下一代网络市场已经正式进入了商用启动阶段。2005年中国NGN设备市场总规模为2.49亿美元(约20.1亿人民币),比2004年大幅增长了67.3%。IDC预测,中国下一代网络(NGN)设备市场2005年到2010年复合增长率(CAGR)为35.7%,到2010年,市场总规模将达到11.89亿美元(约93.95亿元人民币)。

??? IDC认为,尽管NGN全面商用已经开始启动,在当下市场环境下,NGN的发展仍受到很多因素的阻碍。主要包括:

??? ● 由于NGN开发的网络结构和接入,运营商不再是NGN产业链下惟一的管制主体,如何确保QoS和信息安全为NGN的通信管制提出了一个很大议题。另外,NGN作为全新的业务,对于现行通信法规是一个崭新的挑战。

??? ●? NGN作为一个开放平台,具有可提供更丰富、更多元化、更便利的业务特性,这对于传统语音业务产生了巨大冲击。

??? ●? 我国运营商历年来的网络投资巨大,全部采用一次性完整过渡到NGN有巨大的转移成本与风险。在此情况下,运营商合理演变模式的选择使中国NGN的持续发展和商用仍存在着一定的困难。

??? ●? 随着第三代移动通讯(3G)时代的逼近,通信运营商也在积极进行内部投资权衡,以确保在未来网络投资上达到收益最大化,以确立网络优势,同时促进3G和NGN的基础融合。因此,3G牌照的一再推迟也为NGN的发展增加了一些不确定性。

??? 但整体上,NGN的发展仍受到了很多强势因素的巨大推动。NGN的商用已正式迈入启动期。在目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下,中国电信和网通两大固网运营商正努力从单纯的通信业务运营商向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转型而中国移动和联通两大移动运营商也在努力从单纯的语音业务向多元化的数据、宽带和多媒体业务发展;铁通等新兴运营商也努力在激烈的寡头竞争中建立差异化、地区化的竞争优势。

??? NGN支持多网融合、多元化业务(尤其是多媒体业务)的特性为国内众运营商的下一步转型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市场契机。在此基础上,互联网和宽带产业的发展、运营商积极的国际化尝试、产业标准化的进程、厂商的推动都为中国NGN市场的高速增长和商用启动进一步推波助澜。

JG5M 版权所有 © 2003-2006 Ucom Networks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关于我们 | 合作伙伴 | 友情连接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留言与反馈